好想拥有!柳州这群巧手簪娘爱古风,做的每一款发簪都美出天际-亚虎娱乐

柳州新闻

新播报

直通县区

法治柳州

搜索

聚焦

聚焦
2022/5/31 16:51:52
170 次阅读
来源: 在柳州

  (记者 杨惠子 黄云波)

  “金雀钗,红粉面,花里暂时相见。”

  “花钿委地无人收,翠翘金雀玉搔头。”

  “头上金爵钗,腰佩翠琅玕。”

  古诗词中,提到美女大多离不开的配饰是发簪,“金雀钗”“玉搔头”等展示了古代女子的风情,也是当时用料、审美等文化的展现。在柳州,有不少发簪文化的爱好者,她们自己学习制作发簪,用巧思与技艺展示和传播发簪文化,她们被称为“簪娘”,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,感受发簪之美。

  ●绒花

  簪娘枫诺最擅长制作绒花发簪,她说,制作并不难,但是富有巧思,也需要耐心。

  绒花花瓣和花蕊的材料是熟绒(煮熟后的蚕丝),把蚕丝线排匀后用毛刷将其梳通,用铜丝排夹住蚕丝,分割出所需大小,剪裁成绒条,之后得搓铜丝,直到绒条‘炸 ’成圆滚滚的,然后再打尖,再传花,也就是将绒条剪成想要的形状,再做造型组合,一朵小花做下来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。

  绒花,谐音“荣华”,作为美好祝福。枫诺说,她最初是被电视剧中的情节吸引,才学习制作绒花的。


电视剧《如懿传》剧照

  仔细了解,枫诺发现绒花里蕴含着匠心。绒花盛行于明清,最具代表的工艺是南京绒花,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传统工艺的绒花是毛茸茸的,现在,簪娘们会用加热棒将花瓣、叶子夹平或卷翘,造型更立体,别有一番美感。

  ●缠花

  簪娘小蓝展示了缠花的制作,用不同颜色的蚕丝线重复缠绕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形态,再组合在一起,后期可以根据想要的效果染色。缠花做法繁琐,耗时几个小时才能做成一片花瓣,而制作一朵中等大小的花卉,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。

  缠花制作的翘楚是湖北英山县,英山缠花是多种美术的结晶,融汇了绘画、剪纸、景泰蓝、剌绣、编织、雕塑等工艺的特点,可以缠绕出鸟、兽、虫、鱼、花、果、汉字等作品,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。

  ●辑珠

  相比缠花和绒花这两种认知度比较高的非遗工艺,辑珠就比较冷门了,是指用小似米粒的珍珠、珊瑚或其它宝石串联编织,组合出多种花纹形态的饰品,簪娘黛月对它情有独钟。

  “辑珠很费眼,还要特别有耐心,需要用细小的铜丝或者鱼线把一颗颗小珠子穿起来,我以前经常做手工编织手链,做起辑珠来还算容易。”黛月说,她穿过最小的珠子直径为0.2毫米,好几天才做成一朵小珠花。“辛苦一点也没关系,我真的很喜欢辑珠这个工艺,但是做的人不多,所以我想把它做好,把它宣传出去,”黛月说。

  ●仿点翠

  簪娘小丽子主攻的就是点翠工艺,她说,其实现在应该叫仿点翠,古时的点翠首饰是用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点缀制成,但被取过羽的翠鸟往往很快死亡,手法过于残忍。“现在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,我们制作的点翠簪子均采用代用品,如染色鹅毛、同色丝带等,把它剪裁成簪子底胎的形状然后镶嵌进去,成品无论是外观还是质感,都毫不逊色于使用真翠材料制成的饰品。”小丽子说。

  ●热缩花

  除了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,簪娘的圈子里也很流行现代工艺。热缩花就是现代很火的一种工艺,簪娘二十说,“热缩花是用热缩片,也就是一种塑料制作的,它遇热会缩小但形状不变。”她把热缩片剪裁成花瓣、叶子的形状,随即上色,用热风枪对准花瓣和叶子,薄薄的热缩片迅速收缩变厚,经过塑型、封层、组装等步骤,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花卉就诞生了,二十说,只要多花点心思还可以制作出透明、半透明、磨砂、渐变、反光的效果等。

  采访中,簪娘们说,她们最先都是喜欢汉服,为了搭配,她们开始“入坑”发簪,才发现其中蕴含着这么多的巧思、技艺与文化在其中。簪娘小丽子说,“古时候的簪子不仅是首饰,还是定情信物,不同的造型也有不同的寓意,在搭配上也很有讲究,制作工艺都有十几种,实在是太有意思了。”

  簪娘们告诉记者,在柳州,像她们这样的发簪爱好者不少,其实发簪制作的门槛不高,只要喜欢都可以做,网上的教学视频比比皆是,很容易上手,她们都是跟着网上分享的教学视频自学做簪,或是找“大神”簪娘请教,渐渐地手艺也就练出来了。

  记者在网上搜索,不少平台都有发簪制作的教程。容易学,而又富有内涵,簪娘们也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发簪文化,“现在很少有人关注簪子,有些传统工艺濒临失传,我们想把这些工艺发扬和传承下去,通过一支支美丽的成品,吸引更多爱好者加入进来。”


网上搜索出来的制作发簪的教程截图


簪娘们的活动照


簪娘们的活动照

   

  【记者感言】:

  前段时间,《在柳州》app报道了柳州90后小伙莫滴凭借对中国古代甲胄文化的满腔热情,参考大量资料,“复活”了千年前的甲胄。柳州这群簪娘也是如此,因为热爱汉服、热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,自学簪子的制作工艺,她们是簪子的制作者,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,这正是当代新青年坚定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体现。未来,我们期待她们创作出更多精美作品的同时,也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,让更多人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
https://a.lzgd.com.cn//news/share_news.aspx?id=100145

  《在柳州》app亚虎娱乐的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该作品。

【编辑:周洁琴   责任编辑:周洁琴   总编辑:黄展兵】

  凡柳州广播电视网上刊载的原创内容(包括且不仅限于图文、视频),均已注册亚虎娱乐的版权。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自行转载、摘编、改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新媒体采编部(0772-2695525)。

手机继续看